欢迎使用新媒体产品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香见”APP客户端


70年峥嵘岁月 奋斗在新都工业战线上的那些人

作者:黄静 | 来源:新都广播电视台 | 编辑时间:2019-09-20 09:36:17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70年筑梦前行,每个时代都总有那么一批人推动着历史潮流向前发展。他们奋发作为、斗志昂扬,用自己的满腔赤诚书写着光辉历史。他们是医生、教师、工人、军人……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让我们以他们为感召,积极建功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刘德星:
将满腔赤诚挥洒在氮肥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进入新都县氮肥厂工作,绝对是脸上有荣耀的一件事。年龄稍大一点的新都本地人说起这个厂,没有一个眼神里不流露出羡慕的目光:那时新都县机关单位职工每5元钱工资,有1元钱就出自氮肥厂。
作为当时氮肥厂筹建组的副组长,刘德星谈起当年的筹建工作依然满腔热忱,并且记忆犹新。
1970年10月,在农业学大寨和大办农业热潮中,县革委为解决农业生产用肥,把刘德星抽回县上和程文治同志及后来抽调来的几位同志一起筹建氮肥厂,组建了初期工作班子。“大家都没有搞过工业,特别对化工企业的筹建更是外行。”刚接到任务,刘德星也感到不知如何出力,但是他依然选择凭着热情边学边实践,开始了艰苦而又前途迷茫的筹建工作。
经过调查分析,筹建氮肥厂,首先要落实生产原料和准备输气管道。作为副组长,刘德星把主要工作用在抓天然气上。
是时,正值物资贫乏,化肥紧缺时期。根据新都不产煤炭的实际情况,最佳方案就是选择天然气为原料。经过申请,省计委批准每天供气2万立方米,又经四川原油管理局及华阳输气处衔接,同意从青白江配气站接管供气。“为了把天然气从青白江输到新都,我们当即开始了站内配气装置的安装和输气管道的筹集加工工作。我们到配气站联系接口供气时,得知站内预留的供气接口只剩下一口了,谁占用谁用气,错过机会就要等以后扩站才能用气了。”得知这个消息,刘德星急得团团转,他说,“我们当即决定把安装站内配气装置作为突击任务来抓。”
这件事在现在看来是较简单的工作,但在那时对刘德星这样白手起家初涉工业的外行来说,就是一大难题。钢材无计划,仪表阀门又是专用物资,自己没有施工队伍,连需要什么工种也说不清楚。而对这些问题,刘德星和其他筹备组成员凭着支援农业的热情,主动找关系,想办法,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说起当时的干事热情,现年85岁的刘德星情绪满满,他介绍说:“周兴林通过亲友从四川化机厂请来了安装队伍,谭启芳到输气处求援钢材,程文治负责各方面的联系工作,而我到资阳器材库提到了流量计、调压器和阀门。”施工时,全体人员守在现场,先后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安装,圆满完成了站内专产计量调压装置,为建厂立项和投产用气创造了条件。
配气装置安装工作完成以后,紧接着还要寻找100mm以上的长10公里的无缝钢管才能把天然气输送到新都。当时,这种钢管主要分给军工生产和油气开发,全部实行计划分配。没有钢材计划,刘德星选择在六五厂生产车间收集购买次品中的短节管,然后经过挑选加工试压合格后来代替正品钢管。刘德星与筹备组人员,连同雇请的10名民工,昼夜分工,收集了三个多月才终于完成任务。
但是,要把废次钢管做输气管道使用,还需经过选料、打坡口、焊接、试压和除锈等大量工作。“开始我们请冶配厂和农机厂焊接加工,一个多月下来,只加工了40多吨,而且费用高,每个接口要付加工费4.5元。”刘德星回忆说,“为了节省开支,我们自己雇请工人来搞加工。”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他们完成了10公里长的输气管备料。结算后,每个接口的实际费用仅0.5元。天然气备料工作虽然出现了种种难关,但是刘德星没有放弃,“我们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刘德星抓天然气的这段工作,还为后期新都天然气开采、民用打下了基础。
“我15岁参军就随军南下来到新都,新都就是我的故乡,我热爱这里,所以也把自己的热忱奉献给这里。”刘德星现在已经听不出一点山西口音,他满腔赤忱地表达了对新都的热爱。
氮肥厂筹建人员正在制作设备
张全荣:
把青春献给新都电子工业
电子行业,作为新都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要从1991年说起。那一年,也正是张全荣从广元市青川县搬到新都的年头。
1982年初,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张全荣被分配到原隶属于电子工业部的879厂,该厂是三线建设时期在青川建的电子厂,属于“国”字头的单位。“能分到这样一个‘铁饭碗’单位,当时可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岗位哦。”张全荣笑着回忆说。他分到厂里后一直干着行政方面的工作,从厂里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干事到专职副书记,再到该厂的工会主席。“当时我们厂是做的集成电路方面的产品,是中国第一家电子工业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张全荣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企业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产品出现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响应国家三线调迁的政策,从青川搬到了新都,我也就跟着到了新都,从此新都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879厂是国家的第一个三线调迁项目。“我们是从山沟里搬到平坝头,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让厂里的工人们都喜出望外。”说起当年的场景,张全荣感触良多,“我们厂搬到新都后,购买了美国的一条生产线,还建了当时西南最大的一个净化厂房,足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当时我们来新都考察时,周围还都是农田,啥子都莫得,但是看到新建起来的厂房后,同志们就都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大干一场。”
由于缺乏资金,879厂搬迁后被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兼并,变身为国营成都红光电工公司。张全荣也因职务调整,到了总公司担任工会办公室主任。两年之后,才又回到新都担任红光七分厂的副总经理,分管人事。对人的管理是一门较高较深的学问和艺术,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而人事管理又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错综复杂具体的工作。“任用、培养、考核、晋升和奖惩等方面我们人事都要管。很多时候,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人也要找到你管。”张全荣说,“没办法,毕竟厂里有超过1500号人。虽然我分管人事,不是抓生产的,但是我明白只有厂里保持和谐,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为了不影响工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张全荣遇到工人来投诉,总是笑脸相迎,努力解决矛盾。1991年到1995年几年间,他们厂的生产效益是最令别人羡慕的时候。他们厂生产的通信电源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光伏电器、家用电器等产品,一年的销售额都达到上亿元。销售得最红火的要算红光牌电视机,1992年、1993年年产达到10万台,除了销往川内外,甚至还卖到了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当时那个生产场景,让人觉得太有干劲了。工人们为了赶货,三班倒上班。货车在门口排着队等货。”张全荣说,“这种情况下,我当时的想法就一个:一定要将人事工作做好,不能让厂里出乱子。保障好工人们的利益才能守住企业的利益。”
让张全荣感到最难的,是1994年到1995年减员增效那段时期。在自负盈亏政策的影响下,企业打算做好主业,逐渐剥离副业。该厂的职工医院、技工学校、幼儿园、后勤等单位的人员都在减员之列,人数达到全厂的三分之一。看着铁饭碗即将被打破,这些单位职工的情绪和意见都很大。作为分管人事的副总经理,张全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都有人将他堵在办公室。但是,减员工作依然势在必行。他一方面向职工做大量的思想宣传工作,一方面又积极推动医院、学校等副业单位的改革工作。那段时间真的是磨破嘴皮子、跑断腿肚子。
减员对双职工家庭影响最大,为了减小影响,稳定职工情绪,张全荣提出采取内部调配的方式,对双职工家庭采取只减员一名的方式。“减员增效涉及的职工人数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为做好减员增效工作,张全荣使出了浑身解数,挨家挨户做动员做宣传,最后企业终于平稳过渡。
时间推移到2005年8月,由于市场冲击,国营成都红光电工公司宣告破产。“时代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总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要淘汰,现在我们的厂虽然破产了,但是我相信,市场选择了更优质的企业留下来,它们将为我们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电子厂里工作了几十年,张全荣将青春都奉献给了电子工业,见证了新都电子工业发展的浮沉岁月,也真心为如今时代发展的变化而感到欣喜。
左治建:
用精湛技艺实现航空报国梦
左治建从事焊接工作19年,是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一线的一名焊接高级技师,行业内知名的焊接技能专家。
进厂工作之初,左治建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成为精通各种焊接技术的专家,实现自己航空报国的梦想。
为此他专注于提高技能水平,迎接各种挑战。随着他焊接技术掌握的日渐纯熟、能够解决的难题日益增多,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技能专家、航空报国动力先锋等各种荣誉随之而来,但他从没有骄傲自满,始终怀着感恩之心,牢记动力强军、科技报国使命,以型号成败、主动担当、默默付出为己任,为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6年初,左治建迎来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峰——成发公司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命名的工作室“左治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几年来左治建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共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完成改进创新30余项。该公司某型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大量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其焊接成型工艺、机加工艺是一大技术难题,随着型号批产任务的下达,以往钛合金机匣整体外委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及时交付,也产生了高额的外委费用。为了提升公司大尺寸钛合金机匣核心制造能力,公司成立党员突击队进行攻关。攻关初期,焊接变形一直是个技术难关,变形量无法得有效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左治建不分昼夜地查阅大量钛合金焊接资料,与工作人员一起反复做焊接试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钛合金机匣焊接的方法:首先设计合理的夹具结构,零件焊缝区域需全型面约束;其次根据变形特点,人为制造工艺错变量;此外,设置合理的焊接参数;同时焊前彻底清理和过程中的严格防护,以防污染。此项攻关成功形成了钛合金机匣钣金件热成形、焊接一体化加工工艺方法,优化了该类钣焊结构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焊接夹具,使生产加工的钛合金钣焊机匣零件焊缝成形均匀,变形小,尺寸精度高,焊缝一次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左治建从来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总是保持着一名匠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因为他心中总是充满一腔激情。面对外贸市场的激烈竞争,左治建再一次冲锋在前,领衔在国内首次将冷金属焊接增材加工技术应用到燃机火焰筒加工上。使用新技术的零件原材料厚度比切削加工减薄了34%左右,加工效率为切削加工的4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某型燃气轮机火焰筒零件的加工制造,不仅提高了工艺水平,而且保持了利润平稳增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强大了才能爆发出更强大、更不可估量的力量。”除了自己一心潜心研究技艺,左治建更希望有更多人能精通这门技艺。作为中国航发知名的技能专家,左治建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不仅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操作技能,同时尽心做好技术传承。他组织开展了焊接技术交流活动,讲解攻关中的操作技巧,分享国外培训和技能竞赛心得;针对铝管焊接合格率低的现实问题,编写授课材料对焊工进行了“铝合金焊接缺陷分析及防止措施”的培训,丰富了焊工对铝及铝合金的焊接理论知识,让其进一步掌握了铝及铝合金焊接技巧;撰写了论文《后壳体钣焊机匣加工及变形控制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工作室整体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左治建和另一名成员在中国航发首届技能大赛电焊工(氩弧焊)比赛项目中分获二、三名;指导两名年轻徒弟参加金砖五国焊接技能国际大赛,取得了“优胜团体奖”和个人“优秀选手奖”的好成绩。
“我国自制飞机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经过了几代人的辛苦付出。”左治建满腔赤诚地说,“虽然我不能像研发专家一样,为祖国设计出优秀的飞机,但我希望凭自己的专业,为祖国的航空工业出力。”
 


黄杨敏

标签:壮丽70年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

新都视界网 联系电话:028-83977026 / 传真:028-83977866
新都电视台 新闻热线:028-83974440 新都资讯 新闻热线:028-83977866
主办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 监制 成都市新都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地图时政 /经济 /民生 /图库 /社会 /生活 /视界 /文化 /教育 /视听 /历史 /区域 /交通 /
Copyright©2016 新都视界网 viewxd.cn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4000916号-1
  •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 “香见”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