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钟宇虹    |     拍摄:钟宇虹 陈常宁 陈廷苇     |    后期编辑:钟宇虹 高瑶    |    网页设计:左韵佳

刘伟

“技术宅男”蝶变“尖端超人”

2011年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工作,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2012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美尔斯通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从事超导磁浮轴承及飞轮储能器的研究工作,2013年获北京市高级工程师职称,2014年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担任副教授职务。主持科技部中俄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主研国家863项目2项、自然基金项目2项,参与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专利8项。

人物名片

刘伟,男,汉族,34岁,河南省辉县市人,中共党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他是一名性格内向的技术宅男,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重复着简单的三点一线。而一旦谈到超导技术——他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便如同变了一个人,变得热情而健谈,如同打开了生命的宝藏。刘伟博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超导技术要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王家素教授的话,在最艰难困苦的创业时期,始终激励着他,向着正确的航向勇敢前行。

少年壮志,立誓献身超导事业

对于超导技术的认识,最初来自于高中时期的一次公共演讲。那是2001年的时候,他所在的南充高中邀请杰出校友,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世纪号”的研发者—王素玉、王家素教授夫妇到校做公开演讲。“世纪号”的诞生是我国在人类轨道交通历史上实现的首次第一,在北京参加863成果展时曾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在那次演讲上,王素玉、王家素教授深入浅出的叙述了超导技术的历史、发展及未来,并生动地描述了“世纪号”的研发历程,如何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取得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这次演讲深深感染了他,使他从此立志要从事超导技术研究。

2002年,他成功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经过4年艰苦努力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西南交通大学超导技术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成为王家素教授的弟子。进入西南交大超导所的第一天,王家素教授找他谈心,其中的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他—“科学研究要有全球视野,超导技术不仅要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和发展,更要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在交大超导所进行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里,他时刻谨记王家素教授的教诲,坚持收集和阅读最新的国内外高水平论文,努力保持与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水平一致。同时,王家素教授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

2011年,博士毕业以后,他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工作,从事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同时继续开展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的研究。2012年,经王家素、王素玉教授推荐,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披荆斩棘,勇攀前沿技术高峰

博士后刚一入站,他便遇到一项迫切而紧急的任务——主持中俄合作项目“高温超导飞轮储能器”的总体研发工作。该项目是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时,由中国科技部与俄罗斯科技部签署的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之一,由于原负责人调动原因,不能继续主持该项目的研发。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凭借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技术经验,他成为了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当时,该项目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俄罗斯方面可以提供的主要是超导磁体设计、损耗计算等外围技术,而关系到整体系统成功运行的三大核心技术—重载高速超导磁浮轴承、大功率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以及高强度复合材料飞轮转子,则是一片空白。

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首先开展了重载高速超导磁浮轴承的设计工作,凭借博士期间的研究基础,很快完成相关计算和优化工作。然而,设计完成以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由于重载超导轴承需要使用多块块状超导材料拼接而成,而块状超导材料本身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的特征,在加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材料断裂,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过刻苦的技术攻关,他带领研发团队,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套高温超导块材专用加工中心,该加工中心采用PLC控制,可以实现超导块材的全自动加工,同时,根据材料特性,设计了一整套独特的加工流程,安全高效地解决了材料加工难题。以此为基础,他带领研发团队,继续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载超导磁浮轴承专用测试平台,各项测试指标均大幅领先于美国、德国的同类型装置。借助上述设备,研发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重载超导磁浮轴承的研发,该轴承的承载力指标高于美国波音公司产品,转速指标高于德国公司产品,体积和造价缩小了1/3。

在超导轴承成功研发的基础上,他带领研发团队,与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Kovalev教授团队及国内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了艰苦的技术攻关,成功完成了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和高强度复合材料飞轮的研发,并在项目要求时间内,完成了超导飞轮样机的总装和测试。

海纳百川,攻克尖端装备制造难题

超导飞轮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克服的种种困难,更成为其宝贵的财富。美国波音公司的超导飞轮项目历时10余年,花费2000万美元,才最终成功,可见该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高速电机为例,原计划从德国采购,但由于高速电机在军事应用中的重要性,北约国家和相关条约禁止对我国出口,因此必须自主研发。

在超导飞轮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调研和学习,他对于重载超导磁浮轴承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超导轴承在高速机电领域、核工业和国防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实际上,高性能的重载磁浮轴承一直是制约我国尖端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重要领域的高性能重载高速轴承仍需要从瑞典SKF、日本NSK等国外公司进口。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他与多名优秀的科研、销售人员一起,组成了超导磁浮轴承及飞轮的创业团队,力求通过不断的努力,打造出具备良好性能的尖端轴承,目前该项目已落户新都,运营态势良好。

“超导技术要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王家素教授的话,像高高竖立的灯塔,在最艰难困苦的创业时期,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研发阶段,始终激励着他,鼓舞着他,向着正确的航向勇敢前行。

人物感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于新都的认识,便起源于杨升庵的这一著名词句。儿时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对这一片首曲的词句尤为钦佩,后来查阅到是新都人士杨慎升庵所著,便对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当是如何的人杰地灵之地,才能诞生如此文采斐然的杨文宪公?

而第一次到访新都,则是2002年左右,甫时西南石油学院刚搬迁至新都,在油院就读的高中同学带领下,游览了升庵桂湖。时值初夏,桂湖中荷花繁盛,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紫藤廊、交加亭、杨柳楼等映衬下,更显风姿卓绝,不禁感慨道确是无愧于杨升庵《桂湖曲送胡孝思》之胜景。

再一次接触新都,则是参加2015年度的新都区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当时团队考虑落户的地点除新都外,还有北京和江苏,北京有政策,江苏有资金,但是通过与新都区委组织部同志的接触和前期调研,发现新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绝不亚于北京和江苏,而强大的机加工产业基础、丰富的配套产业集群、深厚的人文积淀,更使团队坚定了落户新都的想法。目前,企业已进入了正常运营阶段,并与中电集团、航天二院等单位达成了多个合同协议,发展势头良好。新都区政府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业区强大的产业配套令人钦佩。作为企业创始人,我非常欣慰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有信心与团队一起,在新都这片沃土之上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