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新媒体产品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香见”APP客户端


亲爱的党啊 我们永远跟您走

作者:黄静 陈宇 陈常宁 | 来源:新都广播电视台 | 编辑时间:2019-10-09 13:24:27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通过现场直播,记者注视着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脑海中回荡起《歌唱祖国》的歌词,感受着浓浓爱国情,激情满怀。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此情此景,记者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更为是党的一份子而骄傲。是的,从70年前的傲然屹立到70年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宣誓,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之旅。70年征程,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的伟大情怀,这样的情怀必然令我们无比崇敬。
其实,又何止记者,在全国各地,人们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着祖国。在新都,记者就发现了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中有不遗余力地寻找党组织、想回归党的温暖怀抱的赤子之情;有身在异国不忘宣传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爱国心。平凡的故事,折射的是党的强大凝聚力。
 
 


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老党员寻找党组织的故事
他们是一群老党员,他们心里永远装着党。他们就是位于新都的原四川华意印染厂的职工,黄泽荣和王世祥等人。2001年,因工厂破产,他们意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被迫成为了“口袋党员”。但十多年来,他们一直矢志不渝地寻找着党组织。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
一颗红心永向党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我们那个时候入党,条件可都是有硬指标的,很难。”现居住新都街道在新桂东片区的退休老党员黄泽荣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入党时的故事。
黄泽荣是乐山农村人,解放前没有念过书,解放后因为年纪大直接上的3年级。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黄泽荣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读于原成都工学院。“如果不是共产党解放中国,我想我不可能有机会拥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黄泽荣发自肺腑地说,“当年我们读大学,每个月还有1块2毛的医疗补助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
黄泽荣(中)、王世祥(右三)向桂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李冬梅(右一)递交党籍资料
1966年,黄泽荣大学毕业;1968年,被分配到陕西印染厂工作。十年后,也就是1978年,黄泽荣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我们那个时候入党,考察很严,你各项工作都要做得好,而且必须是劳动模范才行。”黄泽荣回忆说。
黄泽荣学的专业是化纤,却进入了印染厂工作,专业不怎么对口。当时厂里一共有3000多人,其中大学生有200人左右。为了赶超拥有本科的专业人才,勤奋好学的黄泽荣沉下心来,用了2年时间自学染整专业,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工作中,他总是不怕苦不怕累,入党前的十年间,他6次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
1995年黄泽荣被调入位于新都区的四川华意印染厂工作。从技术工干到车间主任,再到技术科长,再到党委书记,最后退休前担任党委书记兼厂长,黄泽荣在印染厂里干了一辈子。“就像入党誓言一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入党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样的朴素感情。”黄泽荣真挚地说。
工作单位解散
意外脱离党组织
2001年,由于经营不善,四川华意印染厂破产。
厂子解散了,厂里党员们因各种复杂的原因,党组织关系也没人管了。当时,已经退休的黄泽荣党组织关系与其他一般员工不一样,他的是在纺织厅。“退休后对当时厂子解散后管理党组织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后来知道去找的时候,纺织厅也不在了。”黄泽荣追悔莫及地说,“这下,我的党组织关系在哪儿,彻底摸不清楚了。但是,找不到也要找。”
不止黄泽荣,厂里的其他党员们也在寻找自己的党组织关系。原该厂职工王世祥家住新都街道新桂东片区,他介绍说,“离厂后,为了生计我们很多人都到外地工作去了,我也是在深圳待了两年,在湖北待了十年,每次空了回来我都会去问问我们的党组织寻找情况。”
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寻找党组织?
“我们这辈是典型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王世祥告诉记者,“1962年灾荒年,我正上小学6年级,当时粮食都是计量发放,我父母一个月是每人27斤粮,而我是一个月30斤粮,比大人还多了3斤。家里老一辈的说,这都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灾荒年还有这样的好日子。所以,我从小的志愿就是要做一名共产党员。”
找到党组织
终于回归大家庭
近年来,“党员亮身份”等活动开展,让黄泽荣和王世祥回归党组织的愿望更加迫切。
去年在新都,王世祥偶遇了当年厂里的办公室主任赵学清。分别多年,聊起近况他才知道赵学清也在寻找党组织关系。在相互交流后,他们突然发现居然还没有找过组织部。于是,第二天赵学清便带着保存多年的、原来在厂里最后一次交党费的名单,去了区委组织部。在接到重新认定党员身份的申请后,区委组织部一科的工作人员先是查看他们的资料,然后又到实地了解情况。“我们重新认定党员身份的基本要素是要看其是否是我区的户籍居民,如果不是,我们是没有管理权限的。重新认定的党员必须是守法公民。”该科科长金骁介绍说,“在情况确定后,我们将赵学清等人的资料重新录入了中组部的党员系统。”
今年3月20日,新都街道桂东路社区召开党员大会,正式认定了黄泽荣等人的党组织关系在该社区。“回家了。这种感觉就是回家了。”黄泽荣有些激动地说,“我就是一名党员,终生都是。”
“十多年的寻找,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成为党员是我们终生不变的‘信仰’。”王世祥由衷地说。
 
 
 
89岁新都老人为祖国深情献唱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成都人民公园举行了万人大合唱——《歌唱新中国》。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通过亲历者,89岁的新都老人唐光国声情并茂的描述和现场颂唱, 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当时壮观的场面。
唐光国现年89岁,1930年出生于资中,1950年成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现西南政法大学)成都分校的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新繁县税务局工作,后又调入新都税务局工作。唐老在新都税务部门工作有42年,1984年3月至1998年1月,唐光国先后任新都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委,第四届和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学习联谊委员会委员。
回忆参加1950年国庆庆典
唐老说:“记得1950年,我才刚刚20岁,还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学习,参加在成都人民公园举行的万人大合唱,那个场面很壮观,唱的那首歌至今都还没有忘记。”
说着说着,唐老拿着歌单,铿锵有力地唱着:“山也在欢笑,河也在歌唱,大地呀翻了一个转唷嗬嘿嘿,天上出了太阳,出了太阳。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晴空里,我们人海又人山唷嗬嘿嘿,来开庆祝会,来开庆祝会。庆祝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几千年的旧社会,彻底来推翻,彻底来推翻!人民做主人,建设要齐心,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最英明,我们前途最光明。(重唱)人民做主人,建设要齐心,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最英明,我们前途最光明……”。
唱完这首歌,唐老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还记得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校歌:“前进,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西南革大的学员……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坚定刻苦,活泼勇敢。努力学习,加强锻炼,清除旧的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前进!前进!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前进,前进,向着光明,向着胜利,向着幸福的明天!”
唐老说:“这两首歌一直鼓舞着我!”
唐老的歌声唱出了自豪,唱出了感情。一曲唱毕,在场的人无不为唐老鼓掌!
唐光国老俩口在新都住了60多年
参与海外统战工作
唐老说:“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1985年2月5日至6日,我有幸参加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办公室举行的座谈会。那时自己只是新都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委,自己何德何能,参加这样的省级座谈会,真有些受宠若惊。”在这次座谈会上他结识了重庆市政协委员张钧,此后一直联系密切。1979年至1985年2月,张钧向海外投稿74篇、采用55篇,深受海外侨胞赞扬。
张钧是美国华人爱国组织的高级顾问,1987年,张钧应邀自费到美国参加华人爱国组织的成立大会。唐老说:“我知道张钧在成都等待办理出国签证,就邀请张钧到新都,游览桂湖、宝光寺,介绍新都的历史文化,介绍新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请县政协委员、新都民间书法名人刘叔谅为张钧书‘振兴中华’,张钧带到美国赠送给华人爱国组织成立大会,以示祝贺。我写了篇介绍张钧的文章向《成都政协报》投稿,刊载于1987年12月5日第十三期,介绍张钧的爱国事迹。”
唐老说:“张钧的爱国热情令人钦佩,一直鼓舞着我”。
不遗余力宣传新都
唐老说,我知道张钧是美国宝山集团有限公司驻中国商务全权代表,并于1992年9月受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外企业家洽谈会”。此后,我一直与张钧书信联系,商谈能否到新都考察,洽谈投资项目,张钧欣然同意。1994年3月,自己向县领导汇报后,县政协专门派车,他和沈志明随车到重庆,接张钧及夫人到新都。县领导接待张钧,介绍新都县的经济发展现状,他和有关领导陪同张钧考察。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洽谈投资项目没有成功。遗憾的是,1995年张钧病逝,享年80岁。
唐老说,这次引进项目虽然没有成功,但我尽力了,问心无愧。其实,早在1984年,唐老还为新都引进过科技人才。唐老堂兄唐光勋是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当年他已75岁。唐老知道新都县二轻工业局需要科技人才,便与他联系说,新都县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科技人才,能否为我们县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他同意了,到新都县住了两年,聘为新都县二轻工业局顾问。
此外,移居美国的唐老还在美国中文报纸上撰稿宣传新都。唐老在美国认识美国东南记者、成都人白晓燕,共同创作,于2001年在美国的中文报副刊《堪城新闻》《田纳西新闻》《圣路易新闻》的《中国旅游好去处》栏目先后发表《桂湖》《宝光寺》《青城山》《文殊院》《成都武侯祠》五篇文章,介绍成都的旅游胜地。唐老虽身在异国他乡,也不忘宣传故乡,将成都(新都)的美食美景宣传到国外。
唐光国常从《新都资讯》上了解新都发展信息
不忘初心跟党走
1950年就来新都工作的唐老算得上是本地人了。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新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手推车到汽车,从平房到高楼大厦,唐老爱新都,爱拍照,爱乘公交车到处转悠,爱拉着老伴陈奶奶四处逛逛,也喜欢在这个年纪带带孙儿……老俩口每年有半年时间呆在美国,半年时间呆在新都。
“尽管我已是耄耋之年,不管还能活几天,也要跟随党,为中国梦的实现尽我绵薄之力,书不尽意。”唐老就是这样一位不忘初心跟共产党走,可敬可佩的老人!
采访最后,唐老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科技,及下一代的美好期盼:“我老了,可是你们还年轻,你们有着无限的精力和创造力,你们喜欢研究,任何科技你们上手就会,你们就是未来!”


黄杨敏

标签:壮丽70年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

新都视界网 联系电话:028-83977026 / 传真:028-83977866
新都电视台 新闻热线:028-83974440 新都资讯 新闻热线:028-83977866
主办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 监制 成都市新都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地图时政 /经济 /民生 /图库 /社会 /生活 /视界 /文化 /教育 /视听 /历史 /区域 /交通 /
Copyright©2016 新都视界网 viewxd.cn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4000916号-1
  •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 “香见”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