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新媒体产品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香见”APP客户端


眼高手低:“苏南模式”的自我突破对新都产业升级的启示

作者: | 来源: | 编辑时间:2013-01-01 13:38:00

眼高手低:

“苏南模式”的自我突破对新都产业升级的启示

——从港城转型发展谈新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区委党校对本栏目给予支持




本期特约评论员  汪强




新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助理,新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国民经济综合科科长,新都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成都市信息协会理事,新都区“十大杰出青年”,新都区青联委员,对产业发展研究有较深造诣。


要做强县域产业,就应该像企业家一样,有定位高远的胆识,洞察市场的锐利,埋头苦干的耐心。既要“眼高”又要“手低”。
“眼高”才能顶破天花板: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手低”才能摸着石头过河:细节决定成败,实干重于浮夸。



        曾经的“苏南模式”红极一时,“超强政府干预”的做法被大江南北所仿效。乡镇政府直接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参与市场,“脚在地上一划就是国土,手往天上一指就是规划,脑袋一拍就是决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在环境、社会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负效应。因此,“苏南模式”在上世纪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本世纪初,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崛起,全国县域经济“十强”中十有六七被苏南占据,“苏南”冠上“新模式”的名号又不断被提起。但是“苏南新模式”的出现似乎已经没有了原来统一“模式”的踪影,“无形之手”逐渐取代“有形之手”,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办工业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昆山的“外资高地”、江阴的“上市板块”、张家港的“小巨人”等新经济形态出现,也都彰显着各自的特色和路径。
    实际上,“苏南模式”已经完成了“从有到无,从无到新”的蜕变,通过新都新闻人从张家港带回的报道可以窥豹一斑,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可行战略;抓服务,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创造产业发展环境;抓人才,夯实城市发展的智慧基础;鼓励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层次;抓投入,强载体,打造有利集聚产业的发展空间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笔者支持充分市场化下的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但目前政府对资源的掌控权决定了政府不可能超脱于市场,而且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明确市场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施加适当的干预和导向,才是当前历史阶段政府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职责。这也是笔者在本文讨论观点的基础。)



图为中航工业成发叶片加工中心


        20多年前的新都是四川省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曾率先在企业中推行经营承包制、企业股东制、厂长(经理)聘任制、职工合同制、报酬浮动制,在四川省乡镇企业的“五朵金花”中名列第二位。        1986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2272户,务工人员73371人,总产值5.36亿元。到1996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5867户,务工人员171701人,总产值190.83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1倍、2.34倍和35.6倍。
        当年的新都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领域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和“苏南”走的是同一条路,这足以证明新都从来都不缺乏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孕育创新的土壤。如今,虽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发展程度的差异,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还是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在这个规划之下的一套帮助企业捅破天花板的机制和一系列“先企业之忧而忧”的政府服务。
        近几年,新都以“一主两翼四轴,两线三带五园 ”为重点,在产业发展上一直坚持“强二兴三”,产业形态和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2012年的5.0:63.8:31.2,地区生产总值达456.05亿元。虽然稳扎稳打的新都一直处于成都市二圈层经济总量第三的位置,但与坐拥“经开区”并后来居上的龙泉相比,与“航空港”双流相比,甚至与三圈层的都江堰相比,还存在产业特色不清晰、产业战略不明确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眼高手低”——“眼高”是指战略,要转变观念,找准方向,定位高远;“手低”是指执行,要把握细节,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离开执行的战略只能“挂在墙上”,离开战略的执行只能“蒙头乱撞”,战略和执行的有机结合就是“眼高手低”。
        为此,对新都产业发展的战略及其执行,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大胆定位高端,客观自我评估,制定科学细化可执行的产业发展战略


        有人说战略就是经过严密论证的非分之想。所谓非分之想,对新都的产业发展来讲,就是顺水漂流无法达到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就是跨越发展和质效提升。2009年至2012年,新都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16.3%,产业总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多个产业领域都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增幅下降的压力也在加大,主业不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三产业中,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已基本明确其主导地位,但由于处在高速发展中,行业地位还不完全清晰,现代商贸的培育方向、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有待明确和优化;第二产业中,机电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能源装备、航空动力、食品、医药、包装、家具、电子设备、农机制造、量具衡器等各种提法经常混淆或同时提及,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清晰。
        如今,在省委“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框架下,新都作为成德绵经济带的桥头堡,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主体区,是成都建设“首位城市”的产业发展高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不清晰,将导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业发展突破点的不明确,这也将是摆在我区产业发展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更重要的是实现“非分之想”的严密论证。
        全区产业就是辖区内各个企业的总构成,前者就像一个大企业,后者就像是企业中的各个“项目部”。任何行业都有其发展规律,战略就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 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下属各个“项目部”产业发展的未来和市场竞争的“蓝海”,或者通过有限资源的使用和砝码的倾斜,引入或培育极具前景的优质“项目部”,不断进行优胜劣汰。比如页岩气、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当我们回过头去读历史,去看石油的发现和使用怎样推动工业化,我们就能够预见到页岩气、电子商务和手机游戏等这样一些技术和应用将有怎样的突破。


(一)实施以区内产业和具体企业为对象的类GE矩阵 分析


        没有对本地产业、企业的分析和把握,就如同一个公司不了解自己的产品或项目一样可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如同“闭目投珠”。目前关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既然全区产业如同一个大企业,何不引用企业战略的理论武装自己呢?建议借用GE矩阵法,对新都产业进行分析,令产业现状和前景一目了然。例如,假设新都目前涉及各类产业20项、行业300项,通过这一分析,可以明确现有处于行业地位较高、产品竞争力更强或新都目前还没有但适合引入新都并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5项以内。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萎缩产业进行科学、准确的认定,筛选出更具培育价值的行业、企业,在招商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易形成产业集群,也为进一步制定系统战略奠定基础。
        (GE矩阵法又称通用电器公司法、麦肯锡矩阵、九盒矩阵法、行业吸引力矩阵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于70年代开发了新的投资组合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业务选择和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GE矩阵可以用来根据事业单位在市场上的实力和所在市场的吸引力对这些事业单位进行评估,也可以表述一个公司的事业单位组合判断其强项和弱点。在需要对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作广义而灵活的定义时,可以以GE矩阵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按市场吸引力和业务自身实力两个维度评估现有业务(或事业单位),每个维度分三级,分成九个格以表示两个维度上不同级别的组合。两个维度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二)建立现有官方统计体系以外的经济数据分析模型


        目前官方的统计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全面,但就区级经济层面来讲,数据不够细致,如行业企业利润率、库存、资金流动、产品研发等经营情况,亩均税收等贡献情况都不能反映,而且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反馈时间较长。建议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在统计的官方数据体系外,以三次产业的职能部门和五大功能区为主,其他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参与,针对产业发展建立一套对内的更务实的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总量和结构指标、三次产业的分项指标、功能区的分项指标、企业税收和投资、居民收入、财税收入等数据指标的收集和分析,提高经济运行分析的质量和时效性。


(三)建立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


        优秀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随时关注县域产业的发展和新要素的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保持路径的有效性。这些新要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等。这些新要素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县域产业发展的走向,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可由相关部门建立一个由战略制定(信息服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典型行业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战略实施评估小组,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围绕发展战略,充分结合实际,从现实起点探寻系统的战略执行路径


        一些地方制定了堪称完美的战略规划,专家都挑不出问题,但最后却无果而终,主要还是执行不到位。“手低”主要是相对于“眼高”的战略,针对现有发展基础来说的,即围绕“战略”,尊重现实,从低处抓起,从细处着手,狠抓执行。一方面是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既不夜郎自大,看不清产业发展的形势,也不妄自菲薄,忽视手中的资源和砝码;另一方面是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吸引龙头企业的入驻,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同时,以战略为指引,瞄准主导产业,用有限的资源集中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扶持成长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其宗旨是求真务实,抛开“面子”,注重“里子”,本质是要找到实现战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集合。


(一)以产业分析和战略制定为基础,大胆瞄准高端,不怕从低切入


        如今世界三大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台湾,就是典型的后进地区由低端切入,在国际分工中发展壮大的例子。台湾的IC产业自1966年开始发展,在开始的15年里是靠后段的封装、测试作为发展主轴,之后的15年陆续逐步向前工序发展。90年代多家IC芯片制造厂陆续成立,不仅带动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的成长,相关材料产业如硅片、设备、化学品、光刻掩模等也在这样一个产业生态圈中趁势兴起。
        细细琢磨,有两点启示:一是不急躁。无论是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部分是很难直接引进的,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是漫长的。目前新都的企业技术集成和配套能力较低,大部分处于制造加工产业链条的末端,截至2012年末,园区内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35家,占比仅10%左右。但是新都区创新的基础并不薄弱,已建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达47个(其中国家级14个),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可研力量与市场接轨,向主导产业靠拢,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问题。二是不盲目。不怕起点不高,只怕方向不清。只要确保选择的主导产业是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根据既定战略,结合本地基础和资源,一边抬头看路,一边埋头实干,就是“最快”的发展路径。盲目贪大求快,引进偏离主导产业的“面子”项目,反而会浪费资源,延误发展时机。


(二)以细致服务取代单纯资源让渡,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良好产业生态


        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为引进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不惜拼政策、拼优惠,有的甚至在保证上缴国土和税收的收益外,把地方所得全部返还企业,使得资源成本根本无法收回,可以说是“饮鸩止渴”。而单纯冲着优惠而来的企业,做产业也不会长久,这又可能导致土地搁置或过度开发等乱象。
        笔者在此前的调研中了解到,专注发展的龙头企业选择投资地绝不会只考虑土地成本和税收优惠,他们更注重便于降低企业长期经营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符合其发展战略的区域布点,特别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才是关键因素。苏州引进普洛斯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体现其专业服务,不仅派遣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招商代表进驻企业,而且大到海关的设立和道路的设计,小到箱式货车中定制的物流零件配套,都纳入了主动服务的内容。最终,以双方合资的形式引进了这一物流巨头,从而造就了苏州工业园的物流产业集群。
        张家港"12345"一条热线全管的报道也深深的触动了笔者。笔者曾主持编制印发了30万册《新都区公共服务一本通》,收录了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15大类,数百项政务、便民服务内容和流程。当时受到了广大新都老百姓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很多人都放在家里备用。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顿感惭愧!《一本通》有38页,收录电话就达300余个,谁能记得住?谁又能随身携带呢?什么是最好的服务?就是让服务对象最省心、最省事地享受到最便捷的服务,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对百姓如此,对产业更需如此!
        因此建议:一是要下决心全面提升我区政务服务水平,从软硬件两方着手,将这项工作作为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塑造“公开、公平、高效”的政府形象,特别是要抓好与产业直接接触的针对性服务;二是全面强化功能区服务,下沉区级部门服务和部分审批职能,促进功能区范围内政经管理一体化,同时在功能区周边镇(街道)区域产业发展和城镇规划时更加重视功能区的意见,形成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产城一体;三是建立“无障碍”沟通渠道,在特别重大的项目招商或与重点企业的后期跟进中,比如华润雪花和一汽的全国产能布局调整,要组建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服务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三)加强中小微企业的多元化扶持,构建良好的创业、创新和企业成长环境


        一是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区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其次要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既包括直接投入企业的产业型人才,也包括投入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型人才;最后还有发挥公共机构和市场机构的作用,加强人才再培训,集中对创业者、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二是解决钱的问题。几万元“小钱”不可能影响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步伐,对企业“上规”也不会有太大激励,但对初创阶段的企业,1万元钱都可能生命攸关。一两个小企业可能影响不了大局,但是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小企业就可能是新都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可能诞生数个具有本土情节的大企业。建议在整个企业激励政策中,本着“育优”原则,将货币化的扶持和奖励更多地侧重于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发挥撬动作用。同时,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具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解决空间和机制问题。要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发展效益和水平,聚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通过集约发展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深入分析现有社会投资工业园建标准厂房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效益、产业发展情况,借鉴普洛斯物流园区及新加坡、苏州、昆山工业园经验,考虑围绕我区重点产业方向,建立准入机制,通过兴工公司等政府平台公司,独立开发或寻求与部分有大规模物业运作经验的公司合作开发(定制)厂房,将投资回收与入驻企业的税收分成挂钩,由政府投资公司掌握土地资源招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








admin

标签:新都视界,上传图片,分享图片,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

新都视界网 联系电话:028-83977026 / 传真:028-83977866
新都电视台 新闻热线:028-83974440 新都资讯 新闻热线:028-83977866
主办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 监制 成都市新都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地图时政 /经济 /民生 /图库 /社会 /生活 /视界 /文化 /教育 /视听 /历史 /区域 /交通 /
Copyright©2016 新都视界网 viewxd.cn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4000916号-1
  •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 “香见”APP客户端